本篇讲述的是2013年7月15日-19日,台风“苏力”来厦后,“西马仑”来厦的始末。于13年12月15日首发于QQ空间,最后修改于14年3月4日(新浪博客)
封面:
转眼间就到了2013年年底了。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这两年并没有做很多事情。一方面是自身的学业的问题使得对图片形式的「发现」系列作品开始怠慢起来,虽然说没有放弃的心态,不过因为受益率太低以及特色不够所以基本没有考虑作为主要发展的分支来对待,同时也使这两年在「发现」系列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空白,这也是能在最近的四周年历史考据中被证明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纪录片形式的作品更受欢迎而花了更多的心思在这些东西上:鹭岛之殇,托各位的福,现在的点击率是八千,并且不在峰值期的时候,一周内还有几次点击,来源不明;《地神之息》,在播出后第一个周末的峰值后,目前点击率是700,也是一个不错的兆头。
但是,正式因为对图片作品的怠慢,一些相对零散,不能独立成大篇的照片更多就只有在朋友间分享的份了。同时也是在最近的历史考据中,我觉得在2011年年初的“外传”和短途记录类型的“小传”性质类似,决定将其合并,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栏目。还是因为零散的原因,这个栏目不在标题内表明时间顺序,不过作为传记不可或缺的要素,时间我一定会在文内点明的。
另外,一个不同于外传或者小传的栏目,11年8月建立的《鱼市考察》系列(在考据之前我还以为是12年年底建立的)还会继续更新。其实在13年11月,这个栏目更新了一个名录列表,目前这个列表的1.2版本正在筹划制作中。 不做赘言
13年7月15日下午,天气还不错。筼筜湖上还是飘着一些死鱼,大都是鲻,双边鱼,罗非鱼之类
可能是因为“苏力”带来的水质的恶化引起的
次日晚,即7月16日晚,筼筜湖边成群停歇着的虾虎鱼,种不明
以及许多奄奄一息的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由于水实在太脏就没有确认它的其他特征了
同时在岸边也有很多发臭了的鲻鱼
水中乍现的一条半米长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
这种适应力极强的外来生物是从养殖场跑出来的,可能占据了厦门的下水道系统了,不然几天后的海水倒灌也不会把它们都冲出来
深鰕虎鱼(Bathygobius fuscus)不是特别常见
阿布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abei)的数量近年增加了不少
已经不像《鹭岛之殇》那个时代那么少了
几天后,7月19日,“西马仑”台风带来的降水淹没了街道
图为厦门湖滨南路
筼筜湖水也溢出到湖边的小道上
由于筼筜湖是一个与海相同的咸水湖,以排洪为目的打开的闸门反而造成的海水倒灌,使水位不减反增
棕榈树根部的真菌与这个雨季很是相称
桥下的区域同样遭受泛滥之苦
在桥上望筼筜湖的水位
供游人散步休闲的白鹭女神周围的栈道也被淹没了
伴随着的还有冲上岸边的垃圾
适时修剪过的加那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使人有了树枝是被台风刮下来的错觉
另一处桥下,同样是一处泛滥
从岸边望去,似乎白鹭洲湖心岛上的音乐广场都有部分积水了
雨后出来的蚯蚓
雨后自然是蜗牛活动的高峰期,不过为了躲避泛滥,它们更多聚在树上
筼筜湖出水口
摄于西堤,此时水是从湖内流出,市内的水位也正在降低
总结:“西马仑” 带来的洪涝并非仅仅只是严重的财物损失与出行不便,同时它也要求我们对城市防洪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对城市合理规划的更严格要求。与其将“西马仑”视作自然灾害,不如将其视为对城市防涝系统成熟度的一场考试。
(完)